近年大家紛紛前往山海享受大自然,身邊個個也是行山露營發燒友,大家對大自然的感知和體會都增加不少。自然界四季氣候規律流轉,這些氣候正常變化,統稱「六氣」,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它們交替轉換,是自然萬物生長化收藏,以及人類賴以為生的必要條件。
但是,六氣太過(變化太猛烈急驟)、不及、不應時(春天該溫但寒,冬日該寒反溫),則氣候異常,稱為「六淫」,淫,有太過、浸淫之意。當人體正氣不足,調節失衡,不能適應反常的氣候變化,「六淫」就成為人體的致病外邪之一,故又稱「六邪」。六淫致病,常有明顯的季節性:春多風病,夏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
暑 —— 具有炎熱、升散、兼濕等特點的外邪
1.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可見症狀:高熱、心煩、面赤、脈洪。
暑為火熱之邪,屬陽邪。暑邪是夏至之後,立秋之前,由盛夏之火氣所化,暑邪傷人,多引發一系列陽熱症狀。
2. 暑性升散,易擾心神,易傷津耗氣
可見症狀:心煩胸悶、頭昏頭痛、目眩、面赤等;
或口渴多飲,小便色深短少,甚或氣短、乏力。
升,有向上、升發之意,陽邪多上擾心神、頭目、清竅而引起身體上部不適。暑易入心,心陽受擾動,則煩悶不適。
散,耗散、散發之意。暑邪內侵,常引致腠理開泄而汗多淋漓,《靈樞‧決氣》說:「腠理發洩,汗出湊溱,是謂津。」汗由津液而來,而津源於氣,氣化津行。汗出過多則傷津,且氣隨津耗。故常見上述水津不足、甚則虛耗的狀況。
3. 暑多挾濕
可見症狀:發熱、心煩口渴,且身熱不揚,汗出不暢、手腳困重、倦怠乏力、胸悶欲嘔,大便溏等。
暑季除氣候炎熱外,常伴滂沱大雨而潮濕,熱蒸濕動,水濕之氣瀰漫於空氣,人體攝生不當,受暑邪夾雜濕邪所侵,則常見上述症狀。但需注意,暑邪並非必定挾濕,且雖相合致病,仍會以暑邪致病特徵為主。
燥 —— 具有乾燥、收斂等特點的外邪
1. 燥性乾澀,易傷津液
可見症狀:口鼻乾澀、咽乾、口渴、皮膚乾燥皸裂、毛髮不榮,小便短少、大便乾結。
《陰陽應象大論》中:「燥性則乾」。燥為秋季主氣,性乾、澀、收斂,自然萬物水分滋潤減少,呈肅殺景象。燥邪使人致病,亦有此特質,損傷人體津液,出現各種乾燥、澀滯的症狀。
2. 燥易傷肺 可見症狀
乾咳少痰、或難咳出、或鼻涕/痰中帶血絲。
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外合皮毛,通調水道。在五行學說中,肺屬金,秋季當令,燥邪多首先犯肺,從肺竅口鼻而入,影響肺氣的宣發肅降,就會喘咳;燥傷肺津,肺絡受損就會咳嗽伴痰中或見血絲;肺主皮毛,肺津不足,就會皮膚毛髮不榮。
火(熱)—— 具有炎熱、升騰等特點的外邪
1. 火熱為陽邪,性燔灼趨上
可見症狀:高熱、惡熱、煩渴、汗出、脈洪數; 或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口苦咽乾、牙齦腫痛、頭痛眩暈、耳部腫痛或流膿等。
火熱之性焚燒、熏灼、升騰,屬陽邪,火熱太過則傷人,陰分降火無力,致陽氣病理性亢盛,出現以上實熱性病證。火熱又有炎上趨上之性,同火焰的形態,故火熱之邪尤易侵害人體上部,以五官頭面的疾患多見。
2. 易擾心神
可見症狀:心煩不寧、失眠;甚或躁狂不安、或神昏譫語、語無倫次等。
心五行屬火,火熱與心氣相通應,令心神容易受影響,心陰不斂,心陽過亢,鼓動太過,神不能安而見上述症狀。
3. 易傷津耗氣
可見症狀:口渴喜冷飲,咽乾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甚或體倦乏力,少氣懶言。
火熱之邪侵害人體,熱盛於內,一方面猛火加熱,煎熬消灼陰血津液;另一方面,水可化氣,氣生於水,當火熱蒸散津液時,則氣隨津液外泄,或津液虛少無以生氣。於是身體出現一系列津傷陰虧之象,嚴重時,津氣大量耗損,還會出現氣虛的症狀。
4. 生風動血
可見症狀:
生風:高熱神昏、四肢抽搐、兩目上視、角弓反張等;
動血:吐血、咳血、大便或小便帶血、女子月經過多、崩漏等。
這裡的「生風」,是「熱極生風」。肝藏血,在體合筋,開竅於目,當火熱之邪侵害人體,煎熬消灼陰血津液,肝之陰血不足,無以濡潤身體筋脈,會致肝風內動,稱為「熱極生風」。
火熱之邪「動血」,熱入血脈,輕則加速血行、脈搏跳動加快,重則火熱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引致不同部位的出血症狀。
5. 易致陽性瘡瘍
火熱之邪深入於血分,聚於局部時,氣血肌肉受煎灼腐蝕,會發為癰腫瘡瘍,局部紅腫熱痛為特徵之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