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二十一世紀,全球暖化速度加劇,炎熱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多,且越來越熱。持續的高溫天氣,考驗人的應變和適應能力。
現代人可以透過科技改變生活環境來應對氣候轉變。製造衡溫舒適的室內空間,減少了人體為了應付氣候轉變所需的生理調節。可是,長期生活在衡溫的室內環境,身體由於缺乏對氣候變化的自然調節,逐漸變得對室外的高溫環境難以適應。在沒有空調的都市空間裡,感覺異常難受,這除了因為天氣酷熱外,空調系統和其他都市活動所產生的額外污染和熱量,都會令都市的室外環境變得更加惡劣。
體感溫度是什麼?
體感溫度與氣溫是有差別的,與環境的溫度、濕度及氣流速度有直接關係。一般而言,濕度高、氣流緩慢時人體排汗散熱的效果差,所以在潮濕無風的炎熱日子裡,人會覺得格外酷熱。因此,在室內使用空調時,除了考慮降低溫度外,應同時調控室內的濕度及氣流來達致較平衡舒適的生活環境,感覺舒適之餘,亦有助更容易適應室外的炎熱天氣。
“熱者寒之”是與非?
”熱者寒之”是中醫治理原則。人們總覺得只要是能降低體溫的手段,便是應對炎炎夏日的最佳方法。如此一來,乘涼飲冷變得合情合理,但事實上卻不可一概而論。
人體在高溫環境下,是通過擴張血管,加快血液循環,將熱量帶往皮膚表面,再通過擴張毛孔蒸發汗水來達致散熱的效果。所以,在高溫環境下多飲清水、含電解質或低熱量飲品,有助人體降溫。
飲用冷凍飲品雖然有直接物理性降溫的效果,但寒冷飲品從口進入胃腸,被接觸的內腔表面迅速降溫,局部血流突然減慢,多少也會影響器官功能的正常運作。如果飲用含大量糖分的飲品,人體吸收過多糖分,代謝後會產生更多熱量,飲用時感覺雖然涼快,但稍後身熱更甚。
要知道外界氣溫並非體質屬性,無關人體之虛熱實熱,而每個人對炎熱的耐受能力是有差異的,必須先了解個人的體質情況,方能制定最佳的消暑方法。
在以前,炎夏中因暑熱致病較為常見,而現在,夏天因暑熱或寒濕所引致的疾病都十分普遍。有的因為由室外進入冷氣空調的室內空間,腠理疏鬆,汗出後即乘涼,風寒入侵而感受寒邪;亦有因為夏日過食生冷甜品,導致寒濕傷及脾胃。
應對高溫天氣的養生原則在於,如何在消暑與防病中取得平衡,以維持身體健康為原則,而並非貪一時之快。
消暑防病ABC
在溫度可以接受的室內環境下,盡量利用風扇來降溫。如果需要使用冷凍空調,考慮配合風扇和抽濕機使用,盡量平衡室內溫度、空氣流通和濕度來創造一個與室外差異較少的舒適環境,有利於增強人體對高溫環境的適應能力。盡量避免反覆進出溫差太大的空間,乍寒乍熱令身體難以迅速調節,容易生病。在戶外穿衣以便利散熱為佳,淺色薄質鬆身衣物較為理想,避免在日照下暴曬,戶外活動更要注意是否體溫過熱和大量汗水流失,慎防中暑。
排汗是調節體溫的生理機制,充份飲水,補充電解質,或飲用其他低熱量飲品補充體液,有助平衡體溫。飲品的溫度切勿過冷,這可能會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減少高熱量的飲品和食物,避免人體因吸收大量糖分而產生過多熱量,令身體更難適應暑熱天氣。注意是否口乾口渴及小便顏色的清濁,這是衡量身體是否需要補充水分的最佳方法。
如何洗澡才降溫?
洗澡除了清潔體表外,亦有降溫的作用。有些研究指出熱水洗澡有助降溫,但筆者覺得這觀點值得商榷。熱水洗澡降溫是通過增加血液循環,讓身體排汗散熱,達到降低體溫的效果。但熱水本身就是附加的外界熱源,直接刺激體表排汗所產生的散熱效果也只是用來抵消這個新增熱源的負面影響,只會令處於暑熱的人感覺熱上加熱,另一方面排汗過多耗損體液,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後,容易疲倦亦可能中暑。
筆者認為,在沒有使用空調的炎熱情況下,使用溫度較氣溫稍低的自來水沖洗即可,這樣除了可以產了涼快感覺外,從體表直接物理性降溫之餘同時減少因排汗過多導致水分進一步流失,亦防止因為水溫過熱或過冷導致身體不適,中暑或感受寒邪。如果是處於空調的環境裡進行洗澡,由於身體無需適應高溫,只需選擇與體表溫度相約的溫水洗澡即可。
炎夏飲食要注意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健康人士的糖分攝取量為每日總熱量攝取量的10%或以下。以每天消耗二千卡路里來計算,每天的糖分攝取量便不應超過50克。
不少飲品的含糖量都不少。舉例,一樽330亳升的可樂含糖量達約35克,一盒250亳升的檸檬茶含糖量達約34克,所以飲用一份差不多達到每天的糖分攝取量的70%。一支80克雪糕含糖量達約16.5克,一排牛奶朱古力100克含糖量更高達56克,其他零食例如薯片含不少脂肪,食後亦會產生更多熱量。
夏天選擇飲品時,除了清水及電解質飲品外,可以考慮一些低糖飲品。筆者親身經歷,新鮮椰青水消暑效果顯著;牛奶和綠茶也是不錯的選擇。瓜果方面,梨含水量高,滋陰潤燥,清內熱;西瓜清涼解渴消暑;苦瓜降火清熱,涼血消暑;冬瓜清熱利水解暑,都是很好的炎夏食物選擇,唯體質虛寒者要注意進食量和烹調方法。